2024-07-18 21:02
以前在各种原因的限制下,国人旅游往往只能选择三亚,但现在当世界的大门重新打开,曾经称霸流量的国内旅游景点,也需要重新开始接受市场的真正检验了。
正当各地都恨不能接住网红城市的破天流量带一波旅游热度时,传统的老牌旅游胜地三亚,却因为“酒店价格崩了”上了热搜。
最近,海南省的酒店与餐饮行业等多个协会联合发布了一份名为《关于号召广大酒店餐饮企业与员工共克时艰、携手前行的倡议书》,被大量转发之后这份《倡议书》很快被撤回。
但很多网友还是在查询酒店价格时发现,相比去年同期的价格,有部分三亚酒店7月的价格就下跌了30%—50%。
三亚的相关部门人员很快出来回应说,7月酒店价格有所回落是因为去年同期价格特别高,因此这也属于正常现象,并没有所谓的“暴跌”那么夸张。
但在暑期这一本来是传统旅游旺季的时段里,从行业呼唤“共克时艰”到价格出现下跌,很难不让人联想,多年来的国内旅游热门选择三亚,到底发生了什么?
虽然酒店价格可能并没有真的“雪崩”,但从很多人的反馈和感受上来看,三亚的酒店价格其实已经徘徊在“塌房”的边缘了。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信息,2024年“五一”小长假假期,国内游客人均花费约566元。而据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发布的数据,同期海南全省旅游接待人数为332.37万人次,旅游总花费为43.65亿元,由此可测算,海南游客人均消费约1313元,约为全国人均消费的2.32倍。
而这一波三亚酒店价格“雪崩”的消息传来,评论区也多半是“天天割韭菜,谁也不傻”、“物价抬得这么高,还常被宰客,还不如去东南亚”等等的声音。
可能很多人还有印象,2023年初刚刚放开之时,无数人涌向三亚,以至于返程机票一票难求,就连跨海轮渡都堵得水泄不通,出行体验极差。
以往三亚常常被作为各地度假疗养的首选,但随着八项规定等要求的出台,加上疫情期间各地对于公务系统人员出行有报备规定并继续沿用了下来,客观上这使得这一波客源大幅减少。
也有人说,天气这么热谁去三亚啊。但同比去年同期,人数确实出现较大的下降。去哪儿大数据显示,截至7月15日,暑期三亚已预订房间的平均实际支付价格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0%左右,其中五星级酒店降价幅度达到25%。
就是说,季节还是那个季节,酒店还是那个酒店,可但凡消费者有别的选择,三亚就未必是热门首选了。
其实,站在普通游客角度来想一想,原因也并不复杂。东南亚游花钱更少、体验更好,还能算出趟国了,谁还愿意去三亚承受七星海岛的价格,却只能享受到三星海岛的服务呢?
当然,也有旅业人士分析,如今三亚的酒店价格其实只是相比疫情三年期间下滑了,但相比2019年还是有小幅上升的。这也进一步证明,当地的旅游消费需求还在,并没有出现“时艰”,三亚酒店餐饮行业所不适应的,只不过是相比过去三年峰值出现较大下滑了。
虽说“人艰不拆”,但是就像前面说的,过去三年三亚的酒店之所以能够形成高基数,主要还是因为大家没得选。
新冠疫情期间,出国被限制,因此作为拥有热带海岛景观的三亚成为了国内独家不多的选择。
以往分散在东南亚、马尔代夫等全球海岛的旅游出行需求,都集中在了三亚。甚至不夸张地说,虽然疫情给很多地方旅游业造成了相当的影响,但对于三亚来说可能就未必了。
过去这两年,因为选择有限,国内的网红景点接过了流量的热浪,一会儿是淄博,一会儿是天水,流量背后都是“旅游特种兵们”无处安放的出行欲望。
但如果我们把时间倒回去几年前,会发现那时候对国内旅游业的吐槽才算是“主旋律”。最典型的就是青岛大虾事件,38元一只而不是一份的天价大虾,引发网友众怒。
早在2012年的龙年春节期间,三亚就曾因游客吃海鲜被宰丑闻而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然而,当时的管理方对于宰客行为的处理态度引发了公众的不满:先是以“零投诉”“无法举证”冷漠应对,当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时,官方道歉才姗姗来迟。
去年7月,一个知名打假博主在三亚海鲜市场发现了“五两鬼秤”——这种秤在称重时会故意显示比实际更重的重量,导致顾客被欺诈。尽管最后涉事海鲜加工广场全面停业整顿并被罚款10万元,涉事海鲜店被清退并被罚款30万元,但这种恶劣的宰客行径无疑是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品牌的抹黑。
因此,对于三亚的酒店乃至旅游产业链来说,与其说是“时艰”,不如认真反思一下,为什么但凡大家都有得选时,就基本没有三亚什么事儿了?
如果是简单的沙滩与海,我国海岸线并不。
Copyright © 2002-2024 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旅游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