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游戏官方网站app文旅“热”澎湃经济脉动

2024-05-21 11:52

  “每个城市都来了一亿人!”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旅游占据“顶流”,网友形容各个景点都是“人从众”。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95亿人次,同比增长7.6%;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668.9亿元,同比增长12.7%。

  一段时间以来,从文化场馆到商业街区,从红色旅游到乡村旅游,从短途周边游到远距长线游,新业态新场景不断涌现,文旅消费潜能持续释放。

  5月1日,在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十八里镇蒋李村,游人在芍药花海里赏花游玩。新华社发(刘勤利 摄)

  4月11日,演员在西安大唐不夜城进行“2024长安上巳节”汉服巡游。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新华社记者闫馨禾在采访中发现,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受到追捧,穿上唐装汉服沉浸式打卡千年古都,已经成为西安的街头风尚。“不管是在颇具古风的西安钟楼、西安城墙、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等传统地标,还是大唐不夜城步行街、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等新兴旅游景点,身着唐装汉服的年轻人随处可见,‘汉服体验’是年轻一代最热门的游玩方式之一。”闫馨禾说。

  2月13日晚,来西安旅游的游客身穿汉服体验“夜游长安”。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西安汉服店经营者李森琦告诉记者,来西安旅游的大部分游客都会来体验一下汉服文化,主力人群是青年,主要年龄段是“90后”。“近几年来汉服馆发展起来了,‘非遗’的元素也慢慢越来越多,汉服的文化含量也在提升。”汉服爱好者张嘉杰说。

  2023年10月,消费者在广西南宁市三街两巷游览。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2023年10月,消费者在广西南宁市三街两巷等待购买食品。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把白天交给“City Walk”(城市漫步),夜晚留给“City Drink”(城市之饮)。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夜经济”正让城市文旅焕发更多活力。

  “恭城油茶”来自瑶乡,2008年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品尝。

  4月26日,在位于兰州市城关区的黄河食渡文旅美食街,游客观看文艺表演。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今年“五一”假期,已纳入监测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夜间客流量7257.58万人次,按可比口径较去年同期增长6.9%。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赖富强表示,让夜间经济更有地方特色,还通过以城区、县城为主的发展载体,让夜间经济更有积极性,把它的丰富多彩更好地表现出来,更好地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

  5月3日,游客在哈尔滨中央大街上的马迭尔冷饮厅购买冰棍。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尔滨”出圈、进“淄”赶“烤”、“天水麻辣烫”、榕江“村超”……随着旅游业发展和消费者需求升级,各旅游目的地不断挖掘文化底蕴,打造特色项目,提升消费品质,为游客带来更多新鲜和惊喜。

  携程研究院行业分析师王亚磊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旅游+演艺”“旅游+体育”“旅游+美食”等的跨界形态反映出一种旅游目的多元化的趋势,这也倒逼旅游供给侧不断推陈出新。“尤其是针对当下已经成为旅游消费主力的年轻人群体,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创新关键是要如何满足他们爱分享、注重情绪价值的需求,比如进一步挖掘夜游、农游、徒步游、博物馆游这些小众细分赛道,核心都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开发旅游产品。”王亚磊说。

  目前,全国已建成A级旅游景区1.57万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339家。旅游景区类型从传统的自然山水、人文古迹,逐步拓展至乡村、冰雪、红色、主题公园等,产品体系更加完备,更好满足广大游客观光、休闲、度假,以及研学、教育等多层次立体化的需求。

  5月1日,“小小讲解员”在四川省内江市张大千博物馆为游客义务讲解。新华社发(唐明润 摄)

  从循着博物馆去打卡,到跟着演唱会去旅行;从美食之旅、红色之旅,到非遗游、研学游,人们越来越注重旅游中的文化元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为重要的旅游方式。

  在洛阳博物馆参观的游客谢莹说,博物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社教活动,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能够近距离地感知文化、感知历史,博物馆成为我们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到安吉、桐庐寻山,在都江堰、平潭亲水,去弥勒、景洪感受民族风情……“县域文旅热”的兴起,也打开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窗口。

  携程研究院行业分析师王亚磊在采访中说,这两年美食、电视剧、演唱会甚至一个网络热梗都可能带火一个城市的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