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7 17:39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专项监测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广东、江苏、山东、四川、河南、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和陕西10省合计接待游客人数占全国接待游客总数的61.44%;副省级以下城市中,成都、广州、西安、武汉、深圳、杭州、长沙、郑州、南京和苏州接待游客人数占全国游客总人数的16.37%。
据文旅部数据中心测算,“五一”假期全五天,全国国内旅游人次总计达到2.74亿人次,同比去年同期增长了70.83%;而按照可比口径计算,这一数字恢复至了疫前同期的119.0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达到1480.56亿元,与比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28.90%;按照可比口径计算,已经恢复至了疫情前同期的100.66%。(请参考我们近期推文《重磅2.74亿人次出游,五一假日旅游5年数据大揭秘》)。
同时,据中国旅游研究院专项监测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广东、江苏、山东、四川、河南、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和陕西10省合计接待游客人数占全国接待游客总数的61.44%;副省级以下城市中,成都、广州、西安、武汉、深圳、杭州、长沙、郑州、南京和苏州10城接待游客人数占全国游客总人数的16.37%。
那么,这些省份和城市都有哪些亮点和表现?本期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就带你一探究竟。
截至5月4日17时,全国已有22个省份陆续公布2023年“五一”假期文旅市场相关数据。以省域公布的数据为对比尺度,全国重点旅游省份的接待游客数量已经回到2019年同期水平。其中,河南、广东、四川、江苏、浙江、山东等省份增长态势较为强劲,创近年历史新高。
前十位的省份分别是(详见下表):1.河南(5518.0万人次),2.广东(4546.1万人次),3.四川(4018.34万人次),4.江苏(3988.18万人次),5.浙江(3125.03万人次),6.广西(2892.39万人次),7.福建(2644.32万人次),8.贵州(2038.26万人次,为前三天数据),9.甘肃(2030万人次),10.山东(1916.3万人次,为景区接待数据)。
其中,河南省共接待游客5518万人次,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21.3%,居全国首位(数据来源为河南省)。广东省共接待游客4546.1万人次,同比增长77.9%,较2019年同期增长18.6%,居全国第二。四川省共接待游客4018.34万人次,同比增长104.6%,较2019年同期增长27.3%,居第三位。
位居前三的分别是山东(1916.3万人次)、湖南(1457.52万人次)、湖北(1296万人次)。榜首山东省,纳入重点监测的200家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1916.3万人次,比2022年同期分别增长447.6%,比2019年同期增长36.3%。
其次是湖南省,“五一”纳入假日统计监测的953家单位,累计接待游客1457.52万人次,同比增长209.55%。第三名为湖北,全省A级景区接待游客1296万人次,较2019年、2022年同期分别增长61.88%、116.03%。此外,重庆和内蒙古景区接待量依次为641.26万人次和481.24万人次。
据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梳理盘点,在22个陆续公布了2023年“五一”假期文旅市场相关数据的省份中,假日旅游总收入突破100亿以上的多达12个,依次分别是浙江、江苏、河南、广东、广西、四川、福建、上海、辽宁、北京、贵州(为前3天数据)和甘肃。
分别是浙江(369.7亿元)、江苏(310.08亿元)、河南(310.1亿元)。其中,浙江省5天假期吸金369.7亿元,较2022年同比增长122.6%,较2019年同期增长3.8%,堪称全国省域的“吸金王”。
紧随其后的是江苏省,实现旅游总收入310.08亿元,同比2022年增长220.8%,按可比口径比2019年增长15.3%(恢复好于浙江);文旅消费总额达99.62亿元,占全国的10.45%。位居第三的河南省,5天假期实现旅游收入310.1亿元,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7.69%。
分别是广东(274.4亿元)、广西(205.48亿元)和四川(201.23亿元)。其中,广东省5天假期实现旅游总收入274.4亿元,同比2022年增长101.1%,较2019年同期增长17.7%。其次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区累计实现旅游收入205.48亿元,同比增长91.8%,比2019年增长45.1%(恢复好于广东)。
“五一”假期,作为西部文旅大省的四川实现旅游收入201.23亿元,同比增长46.6%。按可比口径,该数据较2019年同期增长22.2%,超过了全国平均增幅22个百分点。根据文旅部数据中心监测显示,成都成为副省级及以下城市中接待游客人次最多的城市。
分别是福建(195.67亿元)、上海(188.97亿元)、辽宁(136.11亿元)、北京(134.6亿元)、贵州(120.95亿元,为前3日数据)和甘肃(109亿元)。其中,福建省以实现旅游收入195.67亿元,位居第三梯队前列(未公布同比增长率)。
假期五天,上海市共接待游客1564.9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达188.97亿元(未公布同比增长率),总体表现与上海旅游城市地位相吻合。紧随其后的是辽宁省,截至5月3日16时,5天假期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36.11亿元,同比增长384.03%,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8.37%。
同时,北京(134.6亿元)、贵州(120.95亿元,为前3日数据)和甘肃(109亿元)均突破百亿大关。其中,甘肃省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9亿元,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6.8%。尤其是贵州省,虽然后续未发布假日5天旅游收入,按此推算的线亿元左右,实属第二梯队。
此外,吉林、天津、湖北、海南3省1市保持在了60—40亿元区间,其中湖北省景区综合收入较2019年增长了97.04%,增幅较大。新疆、宁夏、内蒙古、湖南、山东和重庆(未公布旅游收入),由于统计口径不一致,无法进行对比。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专项监测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副省级以下城市中,成都、广州、西安、武汉、深圳、杭州、长沙、郑州、南京和苏州等10城接待游客人数占全国游客总人数的16.37%,且多项指标提升明显。鉴于数据不齐,以下分析以可见公布数据为准。
在副省级(对外公布数据的城市)以下城市中,游客接待数量依次排名分别为成都市、广州市、苏州市(地级市)、南京市、杭州市、沈阳市、深圳市、青岛市、厦门市和济南市。其中,苏州市是唯一一个地级市,其余均为副省级城市。
1.接待量突破1000万的有2城(见下表)。分别是成都市和广州市。其中,成都此次共接待游客1939.4万人次(接近2千万,超过北上广3城),同比增长42.5%,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增长23.1%(增长率高于全国4个百分点),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位居全国第二位的是广州市,五一假期全市接待游客1058万人次,同比增长近54%,超过2019年同期9%。
2.接待量上900万以上有2城(见下表)。这两位城市均在江苏省,分别是副省级省会城市南京和地级市苏州,极具喜剧性。其中,苏州“五一”假日期间共接待游客919.3万人次,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29.9%。位居第三位,令很多副省级城市汗颜。南京接待国内游客量为905.3万人次(其中本地游客占31.0%、省内市外游客占15.5%、省外游客占53.5%)。这也是南京市疫后首次被苏州小弟反超!
3.接待量在500万以上共3城(见下表)。分别是杭州市、沈阳市和深圳市,而沈阳市也近年来首次反超深圳,值得关注和点赞。其中,杭州假期共接待外地来杭游客635.52万人,同比2022年增长289.89%(日均接待量达127.11万人,同比2019年同期数据日均增长20.8%)。沈阳市“五一”期间累计接待国内游客611.06万人次,同比增长169.76%;深圳市共接待游客518.22万人次,按可比口径,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16.36%。
此外,青岛、厦门、济南3市游客接待量在400万以下和200万以上区间,其中,青岛和济南2市均为景区接待量统计数据,比较厦门331.77万人次(全域旅游),表现还是十分突出的。
据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收集整理,在10个副省级以下(含副省级)城市中,除杭州市未公开发布旅游收入数据,其余9城均发布的相关数据。从可对比数据分析,成都市、苏州市(地级市)、南京市、广州市旅游收入最为抢眼,均突破了100亿元以上。
其中,收入排在副省级以下城首位是成都市。公布数据显示,成都市在“五一”假期实现了超过150.6亿元的旅游总收入,同比去年增长了81.9%,较2019年增长了12%(增长率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此外,全市A级旅游景区的门票收入8153.5万元,较2019年增长了12.8%。这些数据表明成都旅游业强劲的发展势头。
苏州作为江苏的地级市实力不容小觑,接待游客数量位列副省级以下城市第三位,旅游收入更是超越了南京(108亿元)、广州(104亿元)、深圳(38.85亿元)等七个城市,上升至第二位。公布数据显示,“五一”期间,苏州共接待游客919.3万人次,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了29.9%;实现旅游收入110.2亿元,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了17.8%。
除此之外,沈阳市五一假期旅游收入也十分可观,反超了深圳(38.85亿元)和厦门(36.16亿元)等城市。据沈阳市文旅局发布的消息,假日期间沈阳市共接待了国内游客611.06万人次,同比增长了169.76%;旅游总收入为52.03亿元,同比增长了174.85%。这两个指标均创下了历史新高,反映出沈阳市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巨大潜力。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在旅游市场逐渐恢复常态化的大背景下,副省级及以下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多个城市旅游收入和游客接待量实现了破记录性和历史性突破。这种竞争势必要求各城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和服务的质量,并以建立具有长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旅游产业体系。
Copyright © 2002-2024 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旅游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备案号: